□旅英學者 鄧聿文
  鄧聿文,中國改革與社會轉型研究者,知名時政觀察家。其獨到的視角源於對權威資訊的汲取和梳理。
  企業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而要企業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就必須為其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使之永遠具備內生動力去創造財富。
  即將到來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個主要議題是經濟改革。按照“383”方案的設計,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所謂富有活力,就意味著必須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否則企業難以產生內生動力。
  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國家總體上建立起了市場配置資源的體制,價格因素在大多數領域尤其是競爭性領域對企業的經濟活動起到了調節作用。但也應看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並未退出市場,在一些關鍵領域,政府通過審批和管制直接干預手段、控制市場,譬如減少貸款規模、土地指標、產能數量等。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手中掌控著很多資源,有時也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如通過直接投資和扶持壟斷企業等方式,來實現某些特定的政府目標。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目標與社會的整體利益有偏差,不利於市場和企業活力的發揮。
  此外,沉重的稅費和各種經常性的檢查、評比等,也造成了市場和企業的活力衰減。
  因此,要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使企業創造出更多優質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就必須為企業“再鬆綁”。之所以說再鬆綁,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做為企業鬆綁的工作———就本屆政府來說,今年以來就取消和下放了幾批行政審批權;但這些審批權是否真正下放到了企業、市場和社會,地方是否截留了一部分,客觀上卻還是個問題。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在放權上不能打“小算盤”,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給市場、社會,不得截留。換言之,沒有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服務的改善,單靠上面的放權,效果很難如願。
  要推動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改革,激活市場和企業的潛力,至少還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事情:一是有針對性地調整或完善政府基本職能,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就像李克強所指出的,必須把地方本級該放的權力切實放下去、放到位,特別是對不符合法律規定、利用“紅頭文件”設定的管理、收費、罰款項目一律取消。二是對企業減稅讓利。企業稅負過重,主觀上缺乏積極性去進行生產性活動,客觀上也無此資源和能力,相反,為減輕稅負會誘發企業的分配性努力。三是為企業發展打造規範的法治環境。在一個規範的市場中,企業可以有序競爭,市場活力迸發;相反,若無序競爭或者根本沒有競爭,就會導致很大問題,並使消費者利益受損。這就要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公開透明。
  中國建設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過程中,客觀上要求我們每走一步都要有所進步。十八屆三中全會若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有一個力度較大的改革,促使政府更大幅度地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對當下經濟社會環境來說,尤為重要。  (原標題:應更自覺主動地為企業鬆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65ppqd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